|
|

楼主 |
发表于 2018-1-5 09:49:14
|
显示全部楼层
1.2 亿中国人
是如何感染乙肝病毒的?
作为一种血液传播的传染性疾病,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有母婴、血液及血液制品,破损的皮肤黏膜和性接触。
25 年前,生活在中国的 1.2 亿感染者,他们是如何被感染的?
医生缪晓辉告诉我,他在门诊遇到的病人,80% 以上是因为母婴传播。
虽然乙肝不是遗传疾病,但在七八十年代,几乎没有母婴干预的概念,「乙肝世家」的情况并不少见。
在《传染病学》教材中提到,母婴传播占我国婴幼儿乙型肝炎感染的 1 / 3。
在浙江传染病研究所的刘克洲 1992 年的论文中提到,当时的中国,携带乙肝病毒的母亲生出的婴儿在 6 个月内,有 24.3%-45.0% 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。
在《中国第一病》中,5 位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感染原因分别是:两位出生于「肝炎世家」、一位是理发时被划破了个小口子,一位是不明原因,还有一个小朋友在打破伤风针时因共用针头被感染。
我问了一些在 80 年代出生在中国的乙肝携带者,是怎么感染乙肝的?
「应该是打针吧。小时候的卫生室,一个酒精灯,架着一个铝饭盒,里面煮着针头,有时候人太多,针头刚放进去涮涮就拿出来用了。」
「小时候打预防针,小朋友排成三排,每排用一个针头。应该是那时候被感染了。」
「不知道。」
你的家人有人是乙肝病人吗?
「也不知道,我父亲在我五岁的时候就去世了……好像是因为肝病……」

图片来源:123rf.com.cn 正版图片库
在中国,对乙肝病毒的正式研究始于 1973 年。
那一年,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陶其敏教授开始研究乙肝,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表面抗体的检测方法。
但一直到上世纪 80 年代,中国才全面实施了对献血员的乙肝表面抗原筛查。
在中国,从文献中,能够找到 2000 年北京佑安医院做的传播途径调查,调查了在此医院就诊的 400 名慢性乙肝患者。
佑安医院的调查发现,在乙肝疫苗未使用的情况下,垂直传播占 39%,母亲阳性较父亲阳性更易传染给下一代。
此外,医源性感染的主要感染途径是注射和口腔就医,分别占被调查者的 20.5% 和 9.8%。
1998 年《实用预防医学》上的「口腔科常用钻针乙肝表面抗原污染调查」显示,当时被调查的口腔科,常用钻针的乙肝病毒携带率几乎有 11.1%。
佑安医院的这次调查规模虽然有限,但基本反应了乙肝病毒的各类传播途径在中国所占比例。
在当时,除了母婴传播之外,大量的乙肝感染者的感染原因是,共用了消毒不彻底的针头。
像口腔就医这类的医源性感染,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地区所占的比例也不容忽视。
毫无疑问,上世纪末,血液传播在乙肝的传播中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。
然而,因为乙肝感染率的巨大基数,输血传染的概率并不显眼。
即使在 80 年代对血液全部进行乙肝表面抗原检测之后,有的血液样本呈阴性,血浆中仍能检测到乙肝病毒 DNA,仍然有一定的几率令受血者感染上乙肝。
直到 2014 年,使用核酸检测的方法对血库中的血液进行筛查,这才完全杜绝了因正规输血染上乙肝的可能。
也就是说,直到 2014 年,我们才终于能用上「干净」的血源。

图片来源:123rf.com.cn 正版图片库
可以发现,乙肝是一种现代病,但它的大规模传播,往往是因为现代化进行得不够。
到了近代,医源性传播成了乙肝病毒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,这在学术界也是某种共识。
许多学者认为,乙肝病毒流传甚广主要发生在医学技术发达的现代。
这个悖论出现的原因是,乙肝主要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,现代医学的很多手段能够轻易地突破人体的天然保护屏障,为它的传播提供了极大便利。
而在没有输血、手术、打针和器官移植的蒙昧时代,由于技术上缺乏先进手段,血液的交换反而并不普遍。
《逼近的瘟疫》中提到,世界著名乙型肝炎专家唐弗朗西斯在 1978 - 1983 年曾参加了三次调查,调查美国的医源性乙型肝炎传播:
「巴尔的摩一名牙医曾将病毒传播给 6 个病人;康涅狄格州的一名口腔外科医生在一年间感染了百余名病人;密西西比州的一名妇科医生在一年感染了 3 名做手术的妇女。」
这位专家分析,上述的三例传播,如果能常规使用手术手套,将不会发生医源性传染。
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血液的接触传播,这种接触可以用一层乳胶隔开。
|
来自安卓亿友App
|